2024年05月13日
微信

见证 | 东北李姊妹:上帝让我的奥克兰探亲行成为蒙恩之旅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7月30日 08:59 |
播放


“圣经不过是一本书,里面也都是文字,如果不把书里的文字理解融化了,那么你读的就不是神的话。”

这是笔者在采访李英姊妹时她说过的一句话。乍听起来这话好像不太“属灵”,似乎含有否定圣经的意思,但细品,粗朴的话语里居然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就是说,圣经这本书是以物质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如果我们不去理解与融化它,它依然是一种物质。但是,当我们通过阅读而理解融化它,进入我们灵魂深处的时候,神的话便成为我们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李英姊妹只是东北一教会的普通信徒,在她二十年的信仰历程中,始终持守着这一点,在理解与融化神的话语上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在她的家里,不仅可以看见桌案和床榻上摆放着的《圣经》和一些神学书籍,而且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白色塑料方箱,这里塞满了她历年所写下的一摞摞的灵修笔记,足有100多本,上千万字。她不但自己坚持灵修,还组织了一个由八个人参加的灵修小团契,每天都在微信群里相互交流。

一个人的信仰,是在有限的时间这个流程里被神启动的。这个流程里,我们个体的心灵履历以及灵魂的锐变,虽然附有所处社会与时代的印记,受其濡染和影响,但因其圣灵的引领和介入,我们身上依然带有鲜明的基督的样式。李英姊妹在灵修上所结的这些累累硕果,便是在她身上浸润和释放出的基督生命的体征,或者说是基督的样式。因为,个人的努力终归有限,如果没有内在圣灵的引领与推动,李英姊妹就很难拥有这一骄人的成就。所以,无论任何基督徒取得任何伟大的成就,千万不能将其占为己有,把荣耀归于自己。因为,没有神在祂的隐秘之处的搀扶和趋动,人什么也不是,更难以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从这一角度而言,李英姊妹所做出的成就,实质上不过是神的恩典在她身上的一种呈现而已。

也因为如此,在我翻阅李英姊妹的灵修笔记的时候,我看见字里行间闪烁出的不是这位姊妹抒写灵修笔记时汗流浃背的样子,也不是她废寝忘食读经时的身影,而是她被主恩典覆盖之时流露出的那抹喜悦的笑脸。

这次在奥克兰探亲之旅的过程中,这个蒙恩的笑脸一直与她相伴相随,成为她整个旅途中得蒙主恩的心灵写照,即使在疫情期间,依然是那么笑意充盈,璀璨天真。在她通过微信发给我的照片里,无论是在哥特式教堂门前的泰然自若,还是在林间海边的临风而立,无不流动和闪烁着蒙恩之时那喜悦的风采。就是她身边的绿草与滑石,沙滩与海浪,树木与道路,依稀仿佛,都与她共同沐浴在主恩的流光溢彩之中。

2019年11月23日,李英姊妹从沈阳飞往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

在这清新美丽的岛屿他乡,焦急等待与迎接她的是她的女儿和女婿。因为女儿和女婿的工作单位在奥克兰,虽然在这里没有落籍定居,但夫妻的签证却是长期的。新西兰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空气清新舒爽,景色幽美静谧,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对已经七十多岁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旅游休养的最佳去处。更何况,母女彼此的惦记与牵挂,灵犀点点,思念缕缕,早已跨越万水千山,在母女心间激荡汹涌出一股子强烈的渴望与期盼。

李英姊妹的女儿也是一位基督徒,与母亲有着一个共同的信仰与追求。母女所以都走进基督信仰,其中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往事。那是2000年12月的一天,李英姊妹的丈夫因感冒发烧,居然在做肺CT的检查中发现了一块肿瘤。并被认为最多活不过半年,处在被医院拒绝治疗的阶段。于是,女儿联系了北京的一家医院,手术后,肺部被切掉了一半。因为那时家里穷,没钱继续治疗,十四天拆线后便回到沈阳家里。谁知,在这愁苦哀痛的日子里,一段奇妙的事情却从这一刻无声地降临了。

李英姊妹的丈夫回家后,整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疼。而且疼痛难忍。吃不好、睡不好,心烦意燥。偏偏这时,教会来了四个姊妹向李英的丈夫传福音,这让他暴跳如雷,一个劲嚷着吼着:“我不信,我不信,你们出去!不要再来了!”如果相互不认识,她丈夫一定会把这四个姊妹骂出去的。

可这四个姊妹却像磁铁那样,铁了心似的黏住了她丈夫,居然厚了脸皮接着来了三次。

这个时候,李英姊妹每天上班,在丈夫身上发生的事并不清楚。可有一天,她刚下班准备做饭吃饭的时候,就听丈夫大声喊她。这让她吓了一跳,心悬半空,以为丈夫病情加重了,慌忙跑到丈夫身边。结果丈夫却惊喜地告诉她,说他的身子不疼了。这一刻,丈夫才把那四个姊妹来传福音的事和她说了。并且认定,这是神的医治和拯救。此后,丈夫与李英姊妹及女儿都为此感恩,走进了教堂,并于2001年10月11日受洗归主。直到十八年后的2019年4月20日,李英的丈夫才溘然长逝,安息主怀。

笔者不敢说这是什么神迹。因为,很多并没有走进基督信仰的人身上,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只能说,当主拣选一个人的时候,必定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切身经历的事实。

11月24日,李英姊妹与女儿终于在奥克兰相拥而见。见面后,一切的离情别绪似乎都在见面的那个时刻转眼成空。李英姊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女儿给她找教会聚会的事,不停地询问教会的情况。李英姊妹认为,一个基督徒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参加教会的聚会,聚会不是简单的团契活动,而是对主的敬拜和赞美。如果一个信徒失去了对主的敬拜和赞美,那就再不是基督徒了。在赶赴奥克兰前,李英姊妹就叫女儿为她考察了几个教会。奥克兰总教会下面有四个分堂,神恩堂、蒙恩堂、荣恩堂、救恩堂,女儿还把各教堂的图片在微信里发给了她。最后选定了距离家近的荣恩堂教会。

11月30日,这天是星期六。女儿陪着母亲走进了这所荣恩堂教会。李英姊妹在院子里左顾右看,满眼的新鲜,满脸的喜悦。真是感谢主,在异国他乡也能与主亲近,与弟兄姊妹共同赞美敬拜,真是一种福气啊!主日这一天,也就是12月1日,她正式参加这个教会的聚会。当她走进教会的时候,负责接待的姊妹就认出了跟随李英姊妹一起来的她十岁的外孙女——因为外孙女也偶尔随母亲到这所教会参加崇拜赞美。接待的姊妹非常热情,帮李英姊妹填写了由华语和英文书写的登记表。

第一次参加异国教会的主日聚会,李英姊妹感触许多,归纳起来有两个感动和两个疑惑。感动这里的姊妹给她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听道位置,距离牧师很近,让有些耳背的她能够完全听清楚了牧师的讲道内容。第二个感动就是当牧师讲完道后,大家专为她的到来举行了欢迎仪式。两个疑惑是,第一个就是这里的敬拜氛围完全定睛在主的身上,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小声说话的,没有迟到早退的,更没有为牧师鼓掌的,显得温馨安静。为什么与国内教会不一样呢?第二个疑惑是,牧师特别谦卑,连“为主证道”这样的话都不敢说,只说是“传神的信息”。赞美唱歌时,都没有国内那种激烈的大喊大叫的场面,教会始终处在一种安静宁馨的气氛。不知道是这里的信徒信仰的强度不够,还是国内信徒的信仰强度太强了?除了这两个疑惑外,李英姊妹还有一个小疑惑。就是这里信徒祷告都是跪着的,与我们显著的不同。

在这所荣恩堂教会,李英姊妹在奉献款上还出了一个岔口。本来,李英姊妹像很多朴实爱主的弟兄姊妹一样,经常在聚会的时候往奉献箱投钱。谁知,当她把钱递给侍奉人员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这叫她一愣儿,忙问为什么?

新西兰使用的货币是新西兰元,因为新西兰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别名,叫钮西兰。所以,普通百姓把新西兰货币简称为“钮币”,而李英姊妹奉献的是中国的人民币。所以,教会是不收的。这让李英姊妹很不愉快,这是奉献给神家的,又不是给某个人的。可就在这时,教会的侍奉人员却来安慰她,说:“姊妹,没有钮币不要有压力,神的家是不缺钱的,只要你把心给主就行了。”很简短的一句话,让李英姊妹不但消了气,心里也十分感动。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观光旅游的时候,都渴望一见平时心中的向往之地。这个向往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文化信仰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同到巴黎旅游,你喜欢一睹埃菲尔铁塔的雄姿,他却一心想去卢浮宫观赏那些稀世的艺术珍宝,而一个有信仰的基督徒自然都急着去撩一下巴黎圣母院里那古雅神秘的面纱。在新西兰,李英姊妹以其朴实爱主的情怀,自然对这里的教会是情有独钟的。12月1日,女儿的两个上学的孩子开始放假了,李英姊妹的女儿女婿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便带了孩子和母亲驱车上路。

沿途的风光美景,海浪的起伏跌宕,这些都不是李英姊妹所要欣赏的。她一心要看的就是这个国家的教会。在首都惠灵顿,她饱览了宾馆对面的一座,那哥特式的尖顶建筑,那硕大的彩色玻璃窗,显得教堂异常的美妙和神秘。她随即在此留照,成为她永远的一个回忆和留念。  

很遗憾,当她到了素有“花园城市”之称的基督城时,那里的教堂却因故没开,令她心里升起一种失望。但不久,到了一个名叫陶波湖的地方时,湖畔矗立的一个小教堂却吸引了她的目光。这所小教堂是用山石垒砌的,呈三角形立于湖边。里面就一个人,到此游玩的基督徒可以自由进入,在里面祷告或者诵经等。

真是感谢主,不但让她领略了异国情调的风光,也一睹异国教会的别样风姿。但是,最叫李英姊妹蒙恩的却是神给了她更多时间的灵修。在异国他乡,与神亲近是她时刻不能忘记的。笔者采访过后,将她在奥克兰这半年时间里所写的灵修笔记都带到家里,想大体看一下。在这半年里,李英姊妹写了足足五大本的灵修笔记。主要内容包括《列王纪上》、《启示录》两卷书以及她正在读的神学课程。

本来,李英姊妹的签证是三个月,但因疫情又继续签证三个月,直到今年6月18号才正式回家。这期间在上海隔离14天,在家里又隔离14天。正是因为在奥克兰与国内的隔离,让李英姊妹有了充分的灵修时间。用李英姊妹的话说:“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亲近神。”在疫情期间,给她触动最大的就是奥克兰的教会,当知道中国疫情爆发的时候,整个教会每天都在为中国祈祷。她身在其中,听到大家为自己故乡祈祷的那一刻,心里对神的感恩和激动真是无以言表啊,只能汇聚成一句话:感谢神!

笔者采访结束时,深为这个姊妹的灵修所感动,一个劲地对她赞叹不已。可是,李英姊妹的一段话,居然令笔者很是羞愧,弄得我满脸的尴尬。她说:“弟兄啊,别夸我了,我这都不算什么。基督信仰是生命性的,不能只看敬虔的外表。我写灵修笔记,这和祷告、聚会、赞美、听道等都是一样的,都属于敬虔的外表。只有通过这些敬虔的外表,推动和促进我们内在生命的改变,达到敬虔实意的境界,与基督的生命相连接,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呀!”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